這份重要文件,對檢驗檢測認證提出新要求!
工業和信息化部、教育部、科技部、財政部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《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》,提出鼓勵企業貫徹實施GB/T 19004、GB/T 19024等標準,推動企業采用策劃、實施、檢查、處置(PDCA)模式加強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,開展自我聲明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,增強質量信譽及信用信息市場采信度,實現企業的持續成功及財務和經濟效益提升。支持檢測認證機構加強自身能力建設,探索推動自愿性產品認證、第三方可靠性評價認證等工作,鼓勵社會采信可靠性認證結果。詳情如下: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、教育、科技、財政、市場監管主管部門,有關行業協會: 現將《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》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貫徹落實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
教育部
科學技術部
財政部
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
2023年6月2日
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
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,是反映產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,貫穿于產品的研發設計、生產制造和使用全過程。經過多年探索發展,我國制造業可靠性取得顯著成效,但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,產業基礎存在諸多短板弱項,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指標尚待提升,管理和專業人才保障能力不足,成為掣肘我國制造業邁向中高端的突出問題。為提升制造業可靠性水平,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,現提出以下意見。
(一)指導思想
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,統籌發展和安全,落實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建設要求,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,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,強化可靠性技術攻關,發揮標準的引領作用,加強全面質量管理,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賦能,提高試驗驗證能力,加快人才隊伍培養,不斷提升制造業產品可靠性,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、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質量基礎。
(二)基本原則
——政府引導、企業主體。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,在制造業可靠性提升中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,更好發揮政府行業指導、市場監管作用,增強企業全員全過程質量安全與可靠性意識,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,推動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,營造良好發展環境。 ——聚焦重點、精準施策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,分行業、分產業鏈梳理可靠性問題,發揮整機企業龍頭作用,加強整機系統可靠性設計和管理,按產業鏈制定并傳導可靠性指標和要求。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,促進產業鏈、創新鏈、價值鏈融合,借鑒可靠性先進經驗,著力突破重點行業可靠性短板弱項,推動大中小企業“鏈式”發展。 ——夯實基礎、持續創新。加強可靠性前沿基礎研究和標準制定,推動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。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可靠性工程深度融合,發揮生產裝備數字化和產品智能化對可靠性的賦能作用,強化可靠性創新成果在工業基礎和質量工程中的應用。 ——加強協同、系統推進。做好頂層設計,加強央地聯動,暢通跨部門、跨行業、跨區域協作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、高等院校及專業機構的作用,為制造業可靠性提升持續提供全面服務支撐。
(三)主要目標
圍繞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戰略目標,聚焦機械、電子、汽車等重點行業,對標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,補齊基礎產品可靠性短板,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,壯大可靠性專業人才隊伍,形成一批產品可靠性高、市場競爭力強、品牌影響力大的制造業企業。 到2025年,重點行業關鍵核心產品的可靠性水平明顯提升,可靠性標準體系基本建立,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斷增強,可靠性試驗驗證能力大幅提升,專業人才隊伍持續壯大。建設3個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,形成100個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,推動1000家以上企業實施可靠性提升。到2030年,10類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可靠性標準引領作用充分彰顯,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務機構和可靠性專業人才,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,成為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。
(一)提升制造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水平。
推動企業加強質量與可靠性管理,引導企業建立質量與可靠性發展戰略,樹立以可靠性為核心的質量管理觀。鼓勵企業貫徹實施GB/T 19004、GB/T 19024等標準,推動企業采用策劃、實施、檢查、處置(PDCA)模式加強企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,開展自我聲明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,增強質量信譽及信用信息市場采信度,實現企業的持續成功及財務和經濟效益提升。支持企業設置首席質量官和可靠性管理部門,鼓勵企業探索建立可靠性管理體系。加強企業可靠性管理評價和質量安全監管,支持開展關鍵過程能力評價和制造成熟度評價,推進關鍵典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質量技術幫扶銜接聯動。開展質量與可靠性知識普及、質量管理小組、對標達標等活動,推廣應用先進的質量與可靠性管理理念和方法。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可靠性協同管理。發揮龍頭企業需求牽引作用,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可靠性管理,以可靠性管理體系為抓手,強化對供應商產品的質量評價與可靠性管理成熟度評估,暢通可靠性指標傳遞機制,提升配套企業的可靠性管理水平。鼓勵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可靠性聯合設計、可靠性管理等協同攻關,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和質量可靠性水平整體提升。(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市場監管總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,地方主管部門具體實施。以下均需地方部門落實,不再列明)
(二)加快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。
圍繞可靠性工程管理、設計、制造、分析評價、試驗驗證等環節,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重大項目,開展失效物理、加速試驗等可靠性前沿基礎理論研究,加強可靠性仿真、故障診斷與智能運維等應用技術研究,突破可靠性正向設計關鍵技術,開發可靠性工程新方法和新工具。 推廣運用先進可靠性管理工具,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管理能力。鼓勵產學研用聯合攻關,構建可靠性設計技術體系,推廣可靠性建模、分配、預計等普適性可靠性設計技術,鼓勵企業加強可靠性設計技術應用,促進可靠性設計與產品功能設計同步實施。強化制造工藝可靠性技術應用,加強對材料熱處理、電子封裝和機械裝配等工藝可靠性技術的推廣,提升產品制造質量可靠性水平。強化可靠性分析與評價技術應用,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產品可靠性認證及質量分級行動,構建產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綜合分析與評價技術體系。推廣多應力綜合可靠性試驗、可靠性加速試驗等試驗驗證技術,應用試驗、分析、改進等閉環措施,促進產品可靠性持續提升。(工業和信息化部、科技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)
(三)實施基礎產品可靠性“筑基”和整機裝備與系統可靠性“倍增”工程。
聚焦機械、電子、汽車等行業,實施基礎產品可靠性“筑基”工程,筑牢核心基礎零部件、核心基礎元器件、關鍵基礎軟件、關鍵基礎材料及先進基礎工藝的可靠性水平。實施整機裝備與系統可靠性“倍增”工程,促進可靠性增長。強化可靠性指標考核與評價,在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專項實施和相
在線申報
請填寫完整信息然后發送給我們,其中 * 為必填。